分论坛八:AI赋能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分论坛日程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 | 报告题目 | |
14:00 - 14:40 | 欧阳剑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从数据、研究方法、知识生产出发 | |
14:40 - 15:20 | 郑蝉金 | 华东师范大学 | 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心理与教育测量:设计科学的视角 | |
15:20 - 16:00 | 穆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社会规范研究的新进展:机制、影响、适应与未来趋势 | |
16:00 - 16:20 | 茶歇 | |||
16:20 - 17:00 | 戴维一 | 上海音乐学院 | 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 |
17:00 - 17:40 | 任攀 | 复旦大学 | AI与古文字融合的现状与前景 |
主席简介
张梦翰(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
个人简介:张梦翰,博士,研究员,生物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PI(双聘)。国家优青,上海市曙光学者。从事语言演化、语言-遗传共演化研究、语言行为表型组学研究。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欧盟 “地平线”项目的子课题等,以一作及通讯作者(含并列)在Nature、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SR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获批5项)。
讲者简介
01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从数据、研究方法、知识生产出发
欧阳剑(上海外国语大学)
个人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卓越学者,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数字人文、舆情与国际传播等研究,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
演讲概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报告旨在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在数据层面、研究方法层面以及知识生产模式上对人文社科研究带所来的影响与变革。
02 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心理与教育测量:设计科学的视角
郑蝉金(华东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与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心理学博士(教育心理测量与统计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测评、技术与学习的交叉,特别是AI驱动的智能化测评与学习,包括中文写作自动化诊断与学习、知识追踪、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等。郑蝉金博士的发表涉及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权威杂志,包括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心理学报等。
演讲概要:本次讲座基于我过去五年在智能化测评领域的工作经验,借鉴Herbert Simon“人工物的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种从设计科学角度出发的智能化心理与教育测量新范式。具体内容包括:在设计科学视角下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新定义、新工程方法论、算法设计与实施原则。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案例具体展示设计科学视角下的智能化测评新理论、工程新范式、算法设计及其实践应用。
03 社会规范研究的新进展:机制、影响、适应与未来趋势
穆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穆妍,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文化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心理学报编委;研究兴趣包含(但不限于):文化适应,内卷、社会规范、群体行为、社会脑。其研究旨在从三个层面(神经,个体,群体)探究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如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Neuroimage, Cerebral Cortex, Neuropharmacolog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等。
演讲概要:社会规范是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适当行为的不成文规则。人类如何形成与发展多层次的社会规范系统,如何明确地感知规范并对其反应,如何不可避免地由社会规范而塑造,这均仍未可知。社会规范对指导个体行为及协调人际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人们面临生态威胁的时候。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会规范发生了巨变,人们形成并发展出新的规范以遏制新冠疫情的传播,如佩戴口罩与保持社交距离。然而,我们如何加工这些社会规范?这些社会规范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社会态度、行为?我们如何动态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报告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通过多种前沿技术手段揭示社会规范加工背后的机制,其对心理健康、社会态度及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适应机制,拓展这一前沿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社会规范研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启示。
04 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戴维一(上海音乐学院)
个人简介:戴维一,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系副教授、音乐融媒体方向硕导、数字声音艺术教研室主任、“晨光”学者。
演讲概要:随着音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音乐创作、制作、分析等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研究方式也开始了巨大的变革,进而在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和表演领域带来进一步的改变。本次演讲内容将聚焦于这种新业态下,不同的技术方式对音乐各领域的影响。
05 AI与古文字融合的现状与前景
任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与物质文化研究。参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刘钊主编,刘钊、洪飏、周忠兵、张传官、李霜洁、任攀、高原编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中西书局2024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项。
演讲概要:AI与古文字融合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探索手写文字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于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识别、残片拼缀、图像校重、未释字考释等工作。AI与古文字的融合可以推动古文字研究范式的变革,聚焦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工作,需要构建古文字学专业模型,要围绕古文字字词知识图谱、古文字形体智能识别、古文字图像辨识和文本切分、古文字论著深度挖掘和自动标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