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十:大模型与人文艺术

分论坛日程

时间 报告人 单位 报告题目
8:30 - 8:55 薛可 上海交通大学 AIGC艺术:内容质态的韵味与传播模态的魅力
8:55 - 9:20 李雷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影像美学评价
9:20 - 9:45 吴群 浙江理工大学 人机协同设计实践与探索
9:45 - 10:10 张盈 西北工业大学 大模型驱动的人智协同:从理解、生成到实体探索
10:10 - 10:30 场间休息
10:30 - 10:55 余建兴 中山大学 基于大模型的情感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10:55 - 11:20 张彬 西安工程大学 “人智协同”下的宋代杂剧信息设计
11:20 - 11:45 邓盈盈 北京科技大学 多模态驱动的艺术作品创作

主席简介

sub-forum-invited

郭斌(西北工业大学)

sub-forum-invited

张盈(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郭斌,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西工大人机物融合智能计算创新中心主任(太仓智慧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秘书长,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

张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于201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新加坡科技局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络空间数据安全部门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龙湖-西北工业大学联合项目子课题。主要从事群智协同与交互、媒体智能、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

讲者简介

01 AIGC艺术:内容质态的韵味与传播模态的魅力

sub-forum-invited

薛可(上海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
薛可,上海交大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Telematics & Informatics Report主编(ESCI-Q1)、Telematics & Informatics(SSCI-Q1) 副主编。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已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在Nature子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论文多次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重大)、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国家民族民委重点研究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广电总局人文社科课题、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以及中国日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品牌“上字标”、波司登集团、公牛集团、敦煌文旅、镇江文旅等纵横项目30多项;被获省部级各种奖项10多次。

演讲概要:
在数智时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在重塑内容生产的创作模式与传播既有的范式。在内容质态层面,AIGC赋予了艺术创作以全新的内容韵味,一方面,它革新了艺术创作的信息质态与技术结构,将艺术资源进行数智化转化,打造初创新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它也将单向的艺术观赏升级为用户深度参与的沉浸式交互叙事,从而催生艺术内容新质态的跃升。在传播模态层面,AIGC促进艺术创作的内容实现精准触达与高效激发,它通过精准定位用户审美需求来智能推荐个性化内容,构建精准传播路径;基于此,这种精准性有助于在认知广度上实现破圈传播,在认同深度上达成情感共鸣,并在共创热度上催生全球化的众创生态,激励用户参与二次创作与再传播。可见,AIGC正以技术的超速发展赋能内容创作的新特色和时空传播的新感知,构筑起数智时代的信息生态新艺术图景。

02 影像美学评价

sub-forum-invited

李雷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
李雷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视觉质量评价、计算美学等方向的研究,发表TPAMI、TIP,CVPR、ICCV等中科院一区和CCF A类论文90余篇,引用8900余次,H指数5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与华为、OPPO、腾讯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获OPPO产学研优秀合作伙伴奖,研究成果应用于OPPO ColorOS、直播相机等;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级奖励5项;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TIP)等国际期刊副主编,IEEE/CCF/CSIG高级会员。

演讲概要:
数字影像已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随着高性能成像设备的飞速发展,高质量影像的获取已经变得相对容易,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影像美感。图像美学评价通过模拟人的审美感知特性建立定量化的美学分析模型,在计算摄影、艺术与设计、视觉内容生成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本报告将分享影像美学评价的发展历史,从大众化评价、个性化评价和多模态大模型评价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图像美学评价的技术演进,同时结合与业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03 人机协同设计实践与探索

sub-forum-invited

吴群(浙江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
吴群,男,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项目6项,参与中国工程院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重点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等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副总干事,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浙江省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ISCID2014-ISCID2025、DSIE2021-DSIE2025、ICMEID2025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

演讲概要: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机协同设计正从概念走向实践,重塑设计流程、方法与创作范式。本报告回顾人机协同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聚焦生成模型、交互式界面与混合智能体系在实际设计场景中的应用。通过若干跨学科案例——包括产品概念生成、界面与体验迭代、以及跨学科协作机制的重构——探讨人机协同设计的实践经验与挑战。报告还提出评估指标与伦理考量,展望人机共创在可持续性、包容性与创新驱动设计中的潜力,旨在为研究者与从业者提供可操作的框架与未来研究路线。

04 大模型驱动的人智协同:从理解、生成到实体探索

sub-forum-invited

张盈(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于201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新加坡科技局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络空间数据安全部门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龙湖-西北工业大学联合项目子课题。主要从事群智协同与交互、媒体智能、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

演讲概要: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正从专用的工具向协同的伙伴演进。在“人智协同”新范式下,智能体不仅要能理解复杂的多模态语境和人类意图,也要能主动生成内容与解决方案以支持决策,甚至最终在物理世界中进行实体探索与行动。本报告将分享我们对于构建新一代人智协同系统的思考与初步探索。,以“从理解、生成到实体探索”为演进脉络,系统性探讨如何通过大模型驱动,打通智能体在多层次、多模态任务中的协同能力,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05 基于大模型的情感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sub-forum-invited

余建兴(中山大学)

个人简介:
余建兴,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CCF 杰出会员。主要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对话问答、知识图谱、机器推理和情感分析等。在科研项目方面,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级省市级项目15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省杰青、腾讯犀牛鸟等项目。主持的项目经费总额达900多万。相关成果发表在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如CCF A类)发表了50来篇高水平论文。

演讲概要:
本报告围绕情感智能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旨在突破传统情感智能在理解、生成和应用层面的瓶颈,为智能技术注入情感“温度”。 通过构建多模态情感数据融合与表征方法,将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源信息整合,实现对情感更精准的建模;利用大模型的预训练与微调机制,结合情感知识图谱,提升情感理解的深度与泛化能力;创新设计可控情感生成算法,使模型能够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生成富有情感色彩的内容。最后介绍其在AI+旅游领域的实践应用。

06 “人智协同”下的宋代杂剧信息设计

sub-forum-invited

张彬(西安工程大学)

个人简介:
张彬,设计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英才高层次人才、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面上资助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年度项目、专项项目等10余项。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服饰考古等方面研究。

演讲概要:
宋代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关键形态,其信息传播与艺术表达依赖于由文本、意象与仪式构成的复杂记忆系统,传统研究长期面临史料零散、形态模糊的挑战。难以系统性还原其全貌,更在公众层面存在明显空缺,出现巨大的文化传播断层。本报告旨在“人智协同”下——即文化研究者协同AIGC技术下,对宋代杂剧进行跨媒介、多维度的信息的重构与再现设计,打破认知壁垒,让千年前的宋杂剧变得清晰、直观、美观,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现代翻译”。希望借此能拓展人文研究的边界与想象力,吸引更广泛的人文艺术领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助力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07 多模态驱动的艺术作品创作

sub-forum-invited

邓盈盈(北京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
邓盈盈,北京科技大学特聘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视媒体生成与分析。近年来,在包括ICML、CVPR、ICCV、ACM MM、AAAI、SIGGRAPH Asia、IEEE TNNLS、IEEE TMM等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Google Scholar 引用 1300 次,h-index11,单篇最高465 次(第一作者)。多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快手、华为等头部企业,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与创新。

演讲概要:
数字图像与视频是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可视媒体创作,已成为推动互联网数字艺术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文生图/视频大模型取得显著突破,推动着生成技术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驱动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