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十六:CIPS-LMG 华为云脑洞基金论坛

分论坛日程

时间 报告人 单位 报告题目
13:30-14:00 秦川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SciHorizon:面向科学领域“数据+大模型”的评价方法
14:00-14:30 李直旭 中国人民大学 大模型在多个复杂交互类任务上的评测与研究
14:30-15:00 张圣宇 浙江大学 大小模型协同智能及端云协同应用
15:00-15:30 陈科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
15:30-15:40 场间休息
15:40-17:30 王喆锋 华为云技术有限公司 圆桌Panel

主席简介

sub-forum-invited

怀宝兴(华为云技术有限公司)

个人简介:
怀宝兴,博士,华为云AI系统创新Lab副主任、华为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委员会助理科学家,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模型与生成专委会副主任,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包括AI系统、大模型、NLP、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发表学术论文40+,包括AAAI、IJCAI、ACL、TKDE等国际学术会议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有深入的理解,曾做为华为云语音语义领域团队负责人及知识计算首席架构师带领团队0-1构建华为云语音语义竞争力,先后负责油气、汽车、政务、海外小语种等重大项目;目前负责华为云AI系统领域竞争力构建,包括大模型训推加速等,拥有丰富的算法开发优化以及面向B端产品落地经验,发明专利50+。

sub-forum-invited

王喆锋(华为云技术有限公司)

个人简介:
华为云AI系统创新Lab技术专家。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期从事AI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落地,在NLP、AI系统等相关领域发表论文50余篇,当前负责华为云AI系统优化前沿技术研究。

讲者简介

01 SciHorizon:面向科学领域“数据+大模型”的评价方法

sub-forum-invited

秦川(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个人简介:秦川,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曾在百度等互联网上市企业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2015和202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本科与博士学位。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计算、认知计算、科学数据挖掘和大模型,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 (PIEEE)、ACM TOIS、IEEE TKDE、KDD、SIGIR、ICDE、WWW、NeurIPS、AAAI、IJCAI等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海内外授权、公开专利40余项。曾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KDD’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热点论文奖等诸多荣誉。

演讲概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使“AI赋能科学”成为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随着大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亟需建立科学、系统的评测方法来衡量其在科学领域的能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发了国际首个面向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评价平台——科学地平线(SciHorizon),围绕“大模型科学领域能力”和“AI-Ready科学数据质量”两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本报告将介绍该平台的设计思路和评测实践。

02 大模型在多个复杂交互类任务上的评测与研究

sub-forum-invited

李直旭(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简介:李直旭,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治理学院(苏州)双聘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多模态智能实验室主任。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和苏州大学等高校担任教授职位。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模型、知识图谱、大数据治理等。在领域主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十余项科研项目,长期与人工智能头部公司保持产学研合作,有着丰富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实践经验。

演讲概要:随着大模型技术普及与应用场景拓展,其在情感支持、幽默回复等复杂交互任务中的表现面临更高要求,需精准把握语言深层情感与文化背景,而当前相关能力尚未明确。本报告聚焦此类任务评测,整合情感支持对话、幽默理解等评测经验,纳入文本-图像合成语义变异的因果分析及自主构建的群体情感基准。通过多维度实验对比,揭示大模型在语义理解、情感感知及跨模态生成的优劣势,为其性能优化与场景化应用提供实证参考。

03 大小模型协同智能及端云协同应用

sub-forum-invited

张圣宇(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张圣宇,浙江大学平台“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启真优秀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包括大小模型端云协同智能,多媒体计算与推荐系统。近年来,在TPAMI、TKDE、KDD、CVPR等CCF A类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任KDD、ACM MM 领域主席,SIGIR、IJCAI、WSDM等会议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曾获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度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ACM Multimedia最佳论文奖提名,2023年CICAI最佳论文奖、2021年WAIC云帆奖-明日之星等奖励与荣誉。

演讲概要:在中心化云机器学习的基础之上,发挥端侧情境机器学习隐私保护、实时响应、动态适应的优势进行互补,形成“端云协同”机器学习的计算框架,已成为产学研的焦点。本报告将分享团队在大小模型协同基础算法研究、在资源受限分布偏移下的端云协同学习和推理方法,以及在端侧多模态交互智能体、多模态内容生成等应用研究探索。

04 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

sub-forum-invited

陈科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个人简介:陈科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计算与智能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2024年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体、多模态等,在ACL、NeurIPS、ICLR、AAAI、IJCAI等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曾担任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ACL、EMNLP、NAACL 等(高级)领域主席、人工智能国际会议AAAI、IJCAI资深程序委员和 IJCNLP-AACL-2023 研讨会主席。

演讲概要:本次分享聚焦于介绍长链条任务中的智能体自主推理与规划、GUI智能体如何决策规划拆解任务、利用经验以及评估效果、如何通过显式偏好对齐、思维链蒸馏构建一致性强、角色幻觉低的角色扮演系统,从而为情感智能体注入共情能力和多智能体模拟教学增强框架,借自主纠错、辩论、类比三种教学场景生成增强数据,助力大语言智能体性能与泛化能力提升。

05 圆桌Panel

sub-forum-invited

王喆锋(华为云技术有限公司)

个人简介:华为云AI系统创新Lab技术专家。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期从事AI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落地,在NLP、AI系统等相关领域发表论文50余篇,当前负责华为云AI系统优化前沿技术研究。

演讲概要:(由分论坛主席与参会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开展圆桌讨论,议题涵盖技术趋势、产业化挑战、政策与伦理等相关话题。)

特邀嘉宾

sub-forum-invited 个人简介:石佳,华为云技术合作专家,具备从数通研发落地、IT 标准到云计算生态合作的全链路经验。累计IT领域十余项专利,拥有10+年云计算领域技术合作经历,目前负责主导华为云技术合作工作。曾策划并推动联合实验室 XX 个,有效支撑生态技术协同与项目规模化落地。

sub-forum-invited 个人简介:杨振华 华为云技术创新部 部长 华为云资深技术专家,现负责华为云创新竞争力体系构建:AI 基础设施、Data+AI、具身智能等。曾任欧洲研究所所长、瑞士 EPFL 联合实验室主任、俄罗斯 ISP 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主任,期间主导多个战略级项目、重大项目投资并购和技术生态拓展。